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外国人持有人民币的动机到底在哪里?现在大部分流出的人民币是一种替代,就是外汇支付变成人民币,包括出口时大量对外支付人民币。
日本过去30多年一直持续进行的日元国际化之所以成效不显著,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是贸易顺差国,无法通过贸易赤字的形式对外输出货币,而只能通过金融资本渠道进行货币输出。货币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不仅在于让其成为贸易结算货币,还要创造条件让货币成为境外机构和居民进行投资交易的货币。
另一方面,要以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依托,尽快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规模,进一步丰富本币境外投资、融资、储备各项职能,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满足境外机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形成境内、外人民币良性循环机制。这是一个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重要的输出渠道。而相比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是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否则无法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储备货币。对于中国而言,尽管我们已经提出要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变,但多因素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还将是常态。债券市场是货币交易和储藏的主要载体,其国际化程度如何,对货币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决定了除了在贸易计价货币,国际金融交易中计值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率不可能很快占据较大份额,在客观上形成了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制约。美国要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美元,必然会存在国际收支赤字。《诗》之感、兴、通,皆是从情志上说。
《泰和宜山会语·论治学先须辨明四点》开宗明义,就强调了这一点: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一心之仁德,总括并展开为诸德(仁义、仁知、知仁勇、仁义礼知、仁义礼知信、知仁圣义中和),而构成一个性德的整体系统。《帛书易传·要》篇记孔子语: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学者于此可不尽心乎哉?(同上,第17页)以上两段论述,从经、义统一的角度,对六艺论的体系作出了一个集中的概括。
(《马一浮全集》第1册,第11页)马一浮六艺论,其核心在道和道术。分科者,一器一官之事,故为局。
(参见钱穆,2012年,第4页)马、钱二位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精神的理解,可以互参。一心之德,举一全该,就是一个仁字。就其真实无妄言之,则曰至诚。其一曰: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性外无道也。
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6]《马一浮集》,199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统是整体,而统不离别,是寓诸类分和差异性中的整体性。解释学循环不仅涉及到六艺整体与各部类经典之间的关系,亦涉及到言意之间的关系。
其实,《汉书·艺文志》虽倡九流出于王官,同时也以为诸子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人心若无私系,直是活泼泼地,拨着便转,触着便行,所谓‘感而遂通,才闻彼,即晓此,何等俊快,此便是兴。
马一浮据《诗》教言仁,以感兴通三义,来揭示人心性体之特点。《复性书院讲录·论语大义·诗教》:仁是心之全德,即此实理之显现于发动处者。
(同上,第127页)总,即总体、整体。判教则知本之事,故为通。六艺者,即此天德王道之所表显。马一浮的六艺论,将其涵括、落实于六艺总别、经义互诠的结构系统,不仅凸显了经学诠释自心当处体认的当下性和创生性意义,同时亦避免了现代解释学哲学偏重理解的历史性所可能导致的相对主义趋向。(参见《马一浮全集》第1册,第159-160页)因此,《易》教作为六艺之教的最后之教最后之言,与《诗》教作为六艺始教,亦终始一体,构成了一个自洽的解释学圆环。就成德之次第说,六艺之教,始乎《诗》教,以奠立心性之本体。
《春秋》推见之隐,摄用归体,孔子作《春秋》,其要则正名而已矣。孔子以六艺教人,于六经中亦最重《易》与《春秋》。
通则是说统类是一,其中包含整体、全体与该遍、普遍两重意义。这里所谓以意逆志、论世知人而尚友古人,包括了现代解释学所言前见前理解先行具有与本文间解释循环的义涵。
马一浮这一注重经典自身生命整体性和思想连续性的学术理路,在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的学术潮流中,可谓空谷之足音,对于我们思考中国思想文化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学术各部类因有道理本体的奠基,故虽别而不碍其为通。
……拘泥文字,寻行数墨者流,何尝知六经之外别有一部没字真经耶?(《马一浮集》第3册,第938页)从事六艺之学,要在体认吾心所同然、本具之义理,而不能拘执于文字典册、训诂考据。所谓判教则知本之事,故为通(同上,第131页),统是指一理之所该摄而言(同上,第21页),圣人之道,本末一贯(同上),都强调了这一点。《复性书院讲录·群经大义总说》:统是总相,类是别相。以六艺统摄一切学术,是要提出一个思想学术的总纲或统类之道。
统是指一理之所该摄而言,类是就事物之种类而言。以五德言之,《易》明天道,《春秋》明人事,皆信也,皆实理也。
[10]朱彬,1996年:《礼记训纂》,中华书局。中土之学不如是,以统类是一也。
(参见同上,第230-231页)马一浮论心,既讲心统性情,又讲知能一体。《泰和宜山会语·楷定国学名义》说:经者,常也,以道言谓之经。
内圣外王,则是在果位上达成人的存在之实现。全其体则谓之圣,尽其用则谓之王,摄于志而主乎仁则谓之诗,被于物而措诸万事则谓之六艺。兴便有仁的意思,是天理发动处,其机不容已。《复性书院讲录·诗教绪论》引孟子养气说来说明志气合一的关系。
由此而来,经学亦被局限在经学史的范围来研究,仅具历史知识的价值,而失去了它本有的思想生产的本原性意义。知是仁中之有分别者,勇是仁中之有果决者,义是仁中之有断制者,礼是仁中之有节文者,信即实在之谓,圣则通达之称,中则不偏之体,和则顺应之用,皆是吾人自心本具的。
(参见黑格尔,第59页)马一浮六艺论之始教终教的关系,在经学诠释的意义上,亦构成了这样一种终始互体互成的解释学圆环。故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也。
六艺作为一个交涵互摄的整体系统,是在统与类、总与别及其相互间之诠释的动态过程中关联起来的。知能一体,是从心的角度说。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